孔夫子旧书网 > Simon & Schuster Ltd > 出版社简介
基本信息

桑上寄生的简称桑寄生则以其广义而涵括多种木本寄生,通常可用于泛指一类半寄生的多年生木本植物。它们是一族绝顶聪明勤劳的物种:除了能根透树身摄取寄主之津髓之外,还会展叶当空吸收日月之精华、昼夜之雨露。 它们虽寄人篱下,却不懒惰恶劳;即既不只依赖于寄主所赞助的水份、营养、矿物质,却力图自强不息,奋发更生,通过本身所含叶绿素之光合作用,而自产更多的炭水化合物来开出妍丽的花朵,结出美味的果实。

出版社简介

1绪言:何为桑寄生

《陶弘景》:
“桑上者名桑上寄生尔。诗人云,施于粉上,方家亦有用杨上风者,则各随其树名之,形燎犹是一般,但根津所因处为异。”
在上帝所赐予我们的这个七彩缤纷的星球上,五花八门的植物界无奇不有,物候循序,生存有道。
寄生植物可初分为草本寄生和木本寄生。名贵中草药中的肉耸蓉、冬虫夏草、以及石斛等兰科植物,属草本寄生;而桑寄生则以其广义而涵括多种木本寄生,通常可用于泛指一类半寄生的(hemiparasitic)多年生木本植物。
它们是一族绝顶聪明勤劳的物种:除了能根透树身摄取寄主之津髓之外,还会展叶当空吸收日月之精华、昼夜之雨露。 它们虽寄人篱下,却不懒惰恶劳;即既不只依赖于寄主所赞助的水份、营养、矿物质,却力图自强不息,奋发更生,通过本身所含叶绿素之光合作用,而自产更多的炭水化合物来开出妍丽的花朵,结出美味的果实。慕寻美食而来的百鸟,吃了这些佳肴之后,黏滑的种籽穿肠而过,落在新寄主树杆上,就会粘在那里生根发芽,繁衍出新生的一代。
1.1别名
桑寄生的英文音译为“蜜绣桃”(Mistletoe phoradendron),其果期刚好跨越圣诞佳节,簇簇晶莹剔透之应节小白浆果,如珍珠似地密集堆垒在墨绿色的群叶之中,显得格外神圣。难怪美国俄克拉荷马州(Oklahoma)早于1893年,就将“蜜绣桃”奉为法定的州花。
在以神立国的美国传统文化中,白颜色比红颜色更为吉祥,正如《圣经》上所言:“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虽红如丹颜,必白如羊毛(赛1:18)。”若将一束“蜜绣桃”鲜果放置门眉之上或悬诸吊灯之下,则可随意亲吻其下所经之人,而无虑非理之嫌;因那些玉洁冰清的小白果,象征着纯真的爱情,一切亵渎之罪可得赦免。在那灿烂漫茫五千年的中华医药史籍上,桑寄生更有着诸多医药应用的记载;因而,于浩荡华夏的三山五岭之中,便冠得许多别名,兹例举如下:
1.1.1《公炮炙论》:桑寄生。
1.1.2《本经》:桑上寄生。
1.1.3《诗经》:茑。
1.1.4《通志》:茑、萝。
1.1.5《纲目》:茑木。
1.1.6《尔雅》:寓木,宛童, 寄屑,寄生树。
1.1.7《滇南本草》:寄生草,冰粉树,囊心宝。
1.2木本寄生的物候生态
按现代植物学中“界、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系统,各类木本寄生原植物统辖于植物界、维管门、被子纲、檀香目之下的各科、属、种:
中文科名 拉丁科名 中文属名 拉丁属名 中文种名 拉丁种名
桑寄生科 Loranthaceae 桑寄生属 Loranthus Jacq. 总序桑寄生 L.delavayi Van Tiegh
桑寄生科 Loranthaceae 桑寄生属 Loranthus Jacq. 桑寄生 L.parasiticus (L.) Merr.
桑寄生科 Loranthaceae 桑寄生属 Loranthus Jacq. 毛叶桑寄生 L.yadoriki Sieb.
槲寄生科 Viscaceae 槲寄生属 Viscum L. 扁枝槲寄生 V.articulatum Burm. F.
槲寄生科 Viscaceae 槲寄生属 Viscum L. 槲寄生 V.coloratum (Kom.) Nakai
檀香科 Santalaceae 百蕊草属 Thesium L. 百蕊草 T.chinense Turcz.
蛇菰科 Balanophoraceae 蛇菰属 Balanophora 蛇菰 B.japonica Makino
1.2.1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Nakai 为常绿小灌木,高30-60厘米。茎枝圆柱状,翠绿色或黄绿色,略带肉质,二或三叉状分枝,分枝处膨大成结,节间长5-10厘米。叶对生,生于枝端节上,无叶柄,叶片肥厚呈肉质,黄绿色,椭圆披针形,长3-7厘米,宽7-15毫米,先端顿圆,基部楔形,全缘,有光泽,主脉五出,中间三条显著。花单性,雌雄异株,生于枝端两叶的中间,米黄色或近于肉色,,无花梗,长约2毫米,花被钟形,先端四裂,质厚,四雄蕊,花药多室,无花丝,雌花一至三朵,花被钟形,与子房合生,先端四裂,长约1毫米,子房下位,1室,无花柱,柱头头状。浆果圆球形,半透明,直经6-7毫米,熟时黄色或橙红色,果皮有粘胶质。种子一枚,侧扁状。花期四至五月。果期九至十二月。通常分布在世界寒温带各地的橡、榆、桦、柳、枫、杨、梨等树上。尚有种多槲寄生的变形植物,亦同等入药:
1.2.1.1黄果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Nakai f. lutescens Kitag果实橙黄色。
1.2.1.2红果槲寄生V. coloratum(Kom.)Nakai f. rubroaurantiacum Kitag果实橙黄色。
1.2.1.3白果槲寄生V. album L. 果实洁白半透明,在两广云贵也普称槲寄生。

【桑上寄生】

1.2.2桑寄生:Loranthus parasiticus (L.) Merr., 又名:桃木寄生,梨寄生,枇杷寄生,油茶寄生。为常绿小灌木。老枝无毛,具突起的灰黄色皮孔,小枝梢被暗灰色短毛。单叶互生或近对生,革质,卵圆形或长圆形,长3-7厘米,宽2-5厘米,先端顿圆,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全缘,叶脉稀疏而不明显,叶柄长1-1.5厘米,光滑,或幼时被极短的星毛状。花两性,一至三朵,形成腋生的聚伞花序,总花梗长4-10毫米,被红褐色星状毛。小花梗较短,小苞片一枚,卵形,极小,花萼近球形,与子房合生,外被红褐色的星状毛,花管狭管状,长2-2.5厘米,顶端四裂,裂片紫红色,柔弱,稍弯曲,外被红褐色星状毛花管狭管状,长2-2.5厘米,顶端四裂,裂片紫红色,柔弱,稍弯曲,外被红褐色星状毛,雄蕊一枚,花柱细长,柱头扁头状,子房下位,球形。浆果椭圆形,有小疣状突起。花期八至十月。果期九至十一月。常寄生于桑科、茶科、山毛榉科、芸香科、蔷薇科、豆科等近三十科五十馀种植物上。分布在江西、四川、贵州、云南、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地。同属植物小叶寄生Lorauthus gracilifolius Schult 与上种近似,叶常对生,先端钝,花具长1-2毫米的花柄,每花序有花二至五朵生于单一的花梗上。
1.2.3毛叶寄生Loranthus yadoriki Sieb. 又名:柿寄生,樟寄生。
形态与桑寄寄生相似,但小枝和叶下面密被红棕色星状短柔毛,叶片椭圆形或卵形,花冠裂片向外反折,浆果被毛。常寄生于桑、木棉、樟、油茶、沙梨、酸枣、龙眼等树上。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1.3采集
1.3.1槲寄生:一般在冬季采收,用枝剪割下,除去粗枝,阴干或晒干。
1.3.2桑寄生及毛叶桑寄生:一般在夏季割下枝条晒干。
1.4药材形态
1.4.1槲寄生,又名:北寄生,柳寄生
干燥的枝茎呈圆柱形,无叶或枝梢带叶,长约30厘米,直径0.3-1厘米。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有明显的纵皱纹,茎有节,节间长3-5厘米,往往由节生出二至三个分枝。质轻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纤维呈放射状,并有粉状物散出。叶对生于枝端,极易脱落,叶片长卵形,稍厚而有光泽,似革质而略柔,黄棕色,皱纹明显,叶脉三条。气微,味略苦。以条匀,枝嫩,色黄绿,带叶,整齐不碎者为佳。主产于北美洲,中国的东北、西北、华北、华中等地。
1.4.2桑寄生,又名:广寄生
茎枝呈圆柱形,长30厘米以上,直径0.5-1厘米,具分枝或枝痕.表面灰褐色或红褐色,有多数细小的浅色皮孔,嫩枝上或带有棕色细毛及叶.叶长椭圆形,对生或互生,易脱落,似革质。质坚硬,断面不平坦。气无味淡。以外皮棕褐色,条匀,叶多,附有桑树干皮为佳。主产于华南、华西、华东等地。
1.4.3柿寄生
为毛叶桑寄生的干燥枝叶,茎枝圆柱形,下部粗0.5-1厘米,分枝尾梢仅2-3毫米,外表棕褐色微带紫红,有多数细小的浅色皮孔,细枝有不规则的细纵纹。叶片椭圆形,下面黄褐色,革质而脆,多数脱落而仅留叶痕。偶有干枯的花果。质坚硬,断面黄白色。气无,味涩。以枝细,外皮棕褐色者为佳。主产于西北、华西、华东等地。

2中医古今药籍中的记载

2.1性味

【桑上寄生】中医古籍记载

2.1.1《本经》:“苦、平。”
2.1.2《滇南本草》:“性微温、味苦甘。”
2.1.3《别录》:“甘、无毒。”
2.1.4《福兴药志》:“性味同寄主有关。沙梨寄生性清凉,味甘酸。”
2.2归经
2.2.1《本草求真》:“入肝、肾。”
2.2.2《本草再新》:“入心、肾经。”
2.2.3《得配本草》:“入足厥阴经。”
2.2.4《福兴药志》:“归经同寄主有关。沙梨寄生入肺、脾、肝经。”
2.3主治
2.3.1《本经》:
“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安胎,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
2.3.2《别录》:
“主金疮,去痹,女子崩中,内伤不足,产后馀疾,下乳汁。”
2.3.3《药性论》:
“能令胎牢固,主怀妊漏血不止。”
2.3.4《日华子本草》:
“助筋骨,益血脉。”
2.3.5《滇南本草》:
“生槐树者,注治大肠下血、肠风带血、痔漏。生桑树者,治筋骨疼痛,走筋络,风寒湿痹。生花椒树者,治脾胃寒冷,呕吐恶心翻胃;又用治梅疮毒,妇人下元虚寒或崩漏。”
2.3.6《本草蒙筌》:
“散疮疡,追风湿,却背强腰痛。”
2.3.7《生草药性备要》:
“消热,滋补,追风。。。养血散热,作茶饮,舒筋活络。”
2.3.8《玉楸药解》:
“治痢疾。”
2.3.9《医林纂要》:
“坚肾泻火。”
2.3.10.《本草再新》:
“补气温中,治阴虚,壮阳道,利骨节,通经水,补血和血,安胎定痛。”
2.3.11《药材学》:
“治动脉硬化性高血压。”
2.3.12《辽宁经济植物志》:
“治郁血性肾炎,月经困难,咯血,瘰沥,心脏诸病及早期肺病。”
2.3.13《湖南药物志》:
“治肝风昏眩,四肢麻木,酸痛,内伤咳嗽,小儿抽搐。”
2.3.14《广西药植名录》:
“除风湿,消肿,清热,祛痰,顺气,止咳。治痢疾,疮疥,吐血,子宫脱垂。”
2.4用法与用量
内服:原药用水洗净,润透,切段,晒干,煎汤,3-6钱;入散剂、浸酒或捣汁生用或酒炒服用。
2.5经典论述
2.5.1《本草经疏》:

【桑上寄生】桑黄

桑寄生,其味苦甘,其气平和,不寒不热,固应无毒。详其产主治,一本于桑,抽其精英,故功用比桑尤胜。腰痛及小儿背强,皆血不足之侯,痈痛多由于营气热。肌肤不充,由于血虚。齿者,骨之馀也,发者,血之馀也,益血则发华,肾气足则齿坚而发眉长。血盛则胎自安。女子崩中及内伤不足,皆血虚内热之故。产后则馀疾,皆由血分,乳汁不下,亦由血虚。金疮则全伤于血。上来种种疾病,莫不悉由血虚有热所发,此药性能益血,故并主之也。兼能祛湿,故亦疗痹。”
2.5.2《本经逢原》:
“原生得桑之馀气而生,性专祛风逐湿,通调血脉,故《本经》取治妇人之腰痛,小儿背强等病,血脉通调而肌肤眉须皆受其荫,即有痈肿,亦得消散矣。”
2.5.3《本草求真》:
“桑寄生,号为补肾补血要剂。缘肾主骨,发主血,苦入肾,肾得补则筋骨有力,不致痿痹而酸痛矣。甘补血,血得补则发受其灌阴而不枯脱落矣。故凡内而腰痛、筋骨笃疾、胎堕,外而金疮、肌肤风湿,何一不借此以为主治乎。”
2.5.4《本经》:
“桑寄生实,明目。”
2.5.5《陶弘景》:
“桑上者名桑上寄生尔。诗人云,施于粉上,方家亦有用杨上风者,则各随其树名之,形燎犹是一般,但根津所因处为异。”
2.5.6《唐本草》:
“桑上寄生,寄生槲、榉、柳、水杨、枫等树上,子黄、大如小枣子。惟虢州有桑上者,子汁甚粘,核大似小豆。叶无阴阳,如细柳叶,厚肌。茎粗短。”
2.5.7《蜀本草》:
“诸树多有寄生,茎叶并相似。……叶如橘而厚,软茎如槐而肥脆。今处处有,方家惟须桑上者,然非自采,即难以别,可断茎而视之,以色深黄者为验。”
2.5.8《图经》:
“叶似龙胆而厚阔,茎短似鸡脚而肥脆,作树形,三月、四月花黄赤色,六月、七月结子,黄绿色,如小豆,以汁稠粘者良也。”
2.5.9《纲目》:
“寄生高者二、三尺,其叶圆而微尖,厚而柔,面青而光泽,背淡紫而有茸。人言川蜀桑多,时有生者,他处鲜得,须自采或连桑寄采者乃可用。世俗多以杂树上者充之,气性不同,恐反有害也。按郑樵《通志》云:寄生有两种,一种大者,叶如石榴叶;一种小者,叶如麻黄叶,其子皆相似。大者曰茑,小者曰萝。今观《蜀本》韩氏所说,亦是两种,与郑说同。”
2.5.10《本草蒙筌》:
“凡风湿作痛之症,古方每用独活寄生汤煎调。川续断与桑寄生气味略异,主治颇同,不得寄生,即加续断。”
2.6古籍方选

【桑上寄生】螃蟹脚

2.6.1《千金方》独活寄生汤:治腰背痛,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
独活三两,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地黄各二两。上十五味细锉,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冷也。
2.6.2《圣惠方》:治妊娠胎动不安,心腹刺痛。
桑寄生一两半,艾叶半两(微炒),阿胶一两(捣碎,炒令黄燥)。上药,细锉,以水一大盏,去滓。食前分温三服。
2.6.3《杨氏护命方》:治下血止后,但觉丹田元气虚乏,腰膝沉重少力。
桑寄生,为末。每服一钱,非时白汤点服。
2.6.4《杨氏护命方》:治毒痢脉脓血,六脉微小,并无寒热。
桑寄生二两,防风、大芎二钱半,灸甘草三钱。为末。每天服十钱,水一盏,煎八分,和滓服。
2.6.5《湖集简方》:治膈气。
生桑寄生捣汁一盏,服之。

3现代中西结合新医研究

3.1化学成分
桑寄生的枝叶含有胶质、糖份、油类、树脂、单宁酸、以及金属盐等物质。其中最活跃的为其树脂成份(Viscin)。根据有关科研文献的不完全记录,桑寄生的部分化学成份组成如下:
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
β-香树脂醇(β-Amyrin),
内消旋肌醇 (中肌醇Mesoinositol),
蛇麻脂醇(羽扇豆醇Lupeol),
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黄酮甙(甙元为4,5-二羟基-3,7-二甲基黄酮,糖为一分子葡萄糖及一分子戊糖),
-β-D-葡萄糖甙(homoeriodictyo 1-7-0-β-D-glucoside),
黄槲寄生甙A/B(avoyadorinin),
高黄槲寄生甙B(homoHavoyadorinin),
槲寄生新式I(viscumneoside),
高圣草素(homoeriodictyo1),
白桦脂酸(betulic acid),
胡萝卜甙(daucostero),
槲皮素(Quereetin),
扁蓄甙(Avicularin),
槲皮素-3-阿拉伯糖甙,
d-儿茶素,
没食子酸乙酯。
3.2药理
3.2.1槲寄生
3.2.1.1降压作用
黄果槲寄生新鲜叶的乙醇提取物(用时转溶于生理盐水中)1毫升(生药0.83克)/公斤给麻醉兔,犬静脉注射,可使血压下降,与白果槲寄生的作用相同。其茎和叶的浸剂同样有降压作用,如与山楂,大蒜,臭梧桐合用,其降压作用大为增强,作用时间也有所延长。
3.2.1.2强心作用
白果槲寄生据称有强心降压作用,有效成分为Viscotoxin。
3.2.1.3利尿作用
红果槲寄年中含齐墩果酸,可能是引起强心、利尿作用的成分。至于降压作用是如何引起则未经解决,对其粗制之降压作用。切断迷走神经之动物,即不再引起降压;而阿托品化后之动物,则仅能消除其降压作用。
3.2.1.4润肺作用
以沙梨为寄主的槲寄生,本于梨,吸其津髓而胜于梨,其滋补润燥之功对因花粉或烟草过敏所引起的肺热百日咳有特效;其润肺止咳祛痰作用,可比美于川贝银耳炖雪梨。
3.2.1.5抗癌作用
槲寄生所含的蛋白质、多肽类物质,对恶性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其提取物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据有关方面的国际医学报导,槲寄生水提取物具有多种抗癌效果,可以治疗乳癌、胃癌、肺癌、结肠癌等常见肿瘤疾病。在英、德、法、荷兰、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已有数万名癌症患者,经服用槲寄生水提液,获得显著疗效。英国制药公司已率先开发出槲寄生标准植物提取物。英国卫生部已同意将其作为化疗药物的辅助治疗剂直接用于癌症的治疗。
3.2.1.6副作用
槲寄年可能由于其寄主以及药物制备的方法不同,使其作用有所差异。大量尚可引起呕吐,下泻,乃至死亡。临床上白果槲寄生叶浸剂(两个月收集的叶较好)或其他部分的酊剂对初期高血压病人有效,能改善自觉症状,但降压作用不明显,对晚期高血压无效。
3.2.2桑寄生
3.2.2.1利尿作用
麻醉犬以桑寄生0.5毫克/公斤静脉注射,可引起利尿作用,增加剂量时作用理解显著。在慢性大鼠试验中,无论口服或注射,34毫克/公斤即开始有显著的利尿作用。其作用强度虽不及氨茶碱,但其毒性仅为氨茶碱的四分之一,故其治疗宽度较大。
3.2.2.2降压作用
对麻醉犬虽有降压作用,但持续很短,且易产生急速耐受性。据初步试验,在正常博动和颤动的离体豚鼠心脏标本上,桑寄生(冲剂)均有舒张冠状血管的作用,并能对抗脑垂体后叶素,对心肌收缩力则为先抑制后增加。
3.2.2.3抗菌毒作用
桑寄生煎剂在体外(猴肾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对脊髓灰质炎菌毒和其他肠道菌毒(ECHO6、9型细菌,Coxsackie A9、B4、B5型病毒)有显著的的抑制作用,脊髓灰质炎菌毒与药物直接接触一小时内,即被抑制,可能是直接灭活作用。
3.2.2.4副作用
对小鼠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为1.173克/公斤,毒性很小,小鼠中毒后,由于阵摩性惊厥,致呼吸停止而。
3.2.3柿寄生
3.2.3.1降压作用
其茎、叶混使酊剂0.1克-0.5克/公斤口服,均有降压作用,维持时间亦较长(1-2小时),重复给药,并无急速耐受现象,切断迷走神经或注射阿托品只能减弱而不能完全消除其降压作用,对肾上腺素无拮抗或增强作用,降压与窦神经无关,对正常离体兔耳血管无直接扩张作用,而对胆甾醇性血管硬化的离体兔耳血管有明显的直接扩张作用。其降压作用据认为可能是中枢性或反射性的。
3.2.3.2镇静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柿寄生酊剂2克/公斤能抑制由咖啡因所引起的运动性兴奋,和延长五甲烯四氮唑引起的小鼠死亡时间。
3.2.3.3副作用
柿寄生对麻醉犬的肠蠕动无明显影响,能降低离体兔肠的张力,但不影响其节律收缩。对兔离体未孕子宫无影响,仅在极高浓度时有短暂的收缩增强。小鼠1次腹腔注射柿寄生,其半数致死量为11.24克/公斤。
3.3当代临床报告
3.3.1檞寄生
3.3.1.1治疗花粉过敏型百日咳嗽
每年三至七月期间,林木郁葱的美国东南部,百卉盛开,花粉纷飞;于是,花粉过敏症侯群便成了此时此地的流行性疾病。病情严重者可导致百日咳,即中医的肺热症状。美国西医治咳嗽不分寒热,一般处方含皂角甙之咳药水(如 FORMULA 44 等);而皂角仅乃寒咳之药,若用于治热咳则如火上加油,肺炽日盛。按传统中医,应以川贝炖雪梨来治肺热咳嗽。但有一段时间,美国联邦食物药品管理局以川贝母上有不明真菌为由,而禁其进口。美国福兴药业只好因地制宜,尝试以沙梨寄生来治肺热,疗效显著。以沙梨为寄主的槲寄生,出于梨而胜于梨;因吸沙梨之津髓,使其滋补润燥之功对因花粉或烟草过敏所引起的肺热百日咳有特效,可比美于川贝银耳炖雪梨。
3.3.1.2治疗淋巴结肿瘤
淋巴结肿瘤是一种位于淋巴结及其组织的恶性肿瘤,一般类归为以十九世纪英国医师所命名的霍奇金疾病(Hodgkin’s Disease)。组织学上可见淋巴组织细胞网状增生;临床学上观察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最为典型。首发症状通常是无痛性的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其次可扩散至腋下和深部淋巴组织。肿大的淋巴结可压迫邻近神经和器官而引起发热、盗汗、疲乏、消瘦、干咳、肌痛等全身症状。按现代人体解剖学,淋巴组织是同脾脏联在一起的,因此,中医治淋巴则应先健脾。近年来,美国福兴药业因地制宜,以沙梨寄生、猴头菇、山萸肉、葛根、灵芝炖山龟、水鳖或穿山甲(均为在美国较易找到的野生动植物)的健脾滋阴补肝祛毒特性,应用于治疗淋巴结肿瘤,取得了显著效果。
3.3.1.3檞寄生毒肽A(Viscotoxin A)的抗癌作用研究
据中国“全息”医学会报导,经实验证明,檞寄生毒肽A(桑寄生科植物白槲寄生(Viscum album) 压汁中含有的一种有毒碱性蛋白成分)能刺激小鼠胸腺增大,提示有免疫增强作用,能预防肿瘤的生长。动物在接种肿瘤前每天腹腔注射0.5微克本品,所生长出的S180瘤重仅为对照组的1-10%或不长,接种后给药抑制率为50%左右,浓度很低便能生效。动物毒性试验表明,本品皮下和肌肉给药的毒性低(50-100微克/小鼠),而静脉,腹腔,皮内给药毒性高(1.5-5微克/小鼠)。剂量降低,毒性反应也减少。临床结果表明,檞寄生毒肽A对子宫癌,卵巢癌和乳癌有疗效,以子宫癌的临床效果较满意。
3.3.2桑寄生
3.3.2.1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将桑寄生制成冲剂,每包相当于生药1.3两。日服两次,每次半包。少数病例每次一包。观察54例,疗程四周至五个月不等,治疗期间,有高血压者继续服降压药,原用复方硝酸甘油者,仍继续服用。结果心绞痛症状改善的有效率为76%,其中显效(心绞痛程度减轻十组)率占24%;心电图改善有效率为44%,显效者占25%。另报导,桑寄生对降低胆甾醇亦有一定作用。
3.3.2.2治疗冻伤
取桑寄生1斤,加蒸馏水10斤,煮沸3分钟,过滤,滤液用文火熬制成膏。一度冻伤用桑寄生膏2.5克,加入蒸馏水35毫升,酒精8毫升,白陶土4.5克,混合后涂敷患处(不能用于溃疡面);二、三度冻伤用桑寄生膏3克,加入甘油10克,单软膏35克,锌氧粉2克,调匀敷于局部。药物配制时须按处方顺序。
3.3.3柿寄生
3.3.3.1治疗精神分裂症
取干柿寄生茎两份、叶一份,加水浸煮两次,合并煎液过滤,浓缩成50%煎剂供口服;或用干柿寄生茎两份、叶一份,加工制成注射液,供肌肉注射。煎剂和注射液一次给药量相当于生药0.5克-1.5克/公斤体重。临床观察255例,痊愈78例,显现着好转54例,好转55例,无效68例。总有效率73.4%,痊愈率30.6%。其中单独用柿寄生制剂治疗的151例的疗效为:痊愈40例,显著好转31例,好转29例,无效51例。表明治疗本病具有肯定效果,而与原有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一些方法配合,更可进一步促进疗效的提高。治疗中检查肝功能,在140例中32例有明显改变,但未出现黄疸、肝区疼痛等急性肝炎表现,而少数病例有厌食及肝肿大。尿检少数病例红、白细胞及微量蛋白,几天后自行恢复。治程中有8例出现期外收缩,历时很短;3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

4参考资料

梁颂名《中药方剂学》广东科技出版社
北京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学苑出版社
张伟翎《常用处方解说》美国仁安制药有限公司出版社
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南京林产工业学院《林产化工手册》中国林业出版社
王箴《化工辞典》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学工业部《化工百科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
石油化工学会《有机化工原料大全》化学工业出版社
James A. Duke “Herbs of the BIBLE ” Interweave Press
Robert L. Davidson “Hand Book of Water-Soluble Gums And Resins” McGraw-Hill Book Co.
O’Donnell “Woman’s Healing Herbs” Rodale Press
Alan Fersht “Enzyme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W. H. Freeman and Co.
Lesley Bremness “The Complete Book of Herbs” Penguin Book USA, Inc.
Moyo Clinic “Family Health Book” William Morrow And Co., Inc.
TAJ Book Ltd. “Atlas of Anatomy” TAJ Book Ltd.
George L. Maddox “The Encyclopedia of Aging” Springer Publishing Co.
R. A. Wallace, J. L. King, G. P. Sanders “Biology” Scott, Foresman and Co.
Albert L. 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Worth Publishers, Inc.
R. W. McGilvery “Biochemistry, A Functional Approach” W. B. Saunders Co.
R. T. Morrison, R. N. Boyd “Organic Chemistry” Allyn and Bacon, Inc.
T. A. Geissman “Principles of Organic Chemistry” W. H. Freeman and Co.
David Freifelder “Physical Biochemistry” W. H. Freeman and Co.
J. M. Clark, Jr., R. L. Switzer “Experimntal Biochemistry” W. H. Freeman and Co.
Dan Bensky, Andrew Gamble “Materia Medica” Eastland Press, Inc.
Joseph M. Kadans “Modern Encyclopedia of Herbs” Simon & Schuster, Inc.
Yeouruenn Ling “A New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Science Press, 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