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夫当国:五代十国的君王与士人心态(纪念版)》
本书以《韩熙载夜宴图》为切入点,将读者带入这个武夫当国、文化不敌武力的乱世长卷,从韩熙载的生平、抱负与苦闷切入整个动荡的时代,介绍南北各政权的更迭;再通过无为的君主、苦闷的心态、迷茫的士人三个主题,详细解构后唐这个本最有希望完成统一南北的政权,不仅解答了韩熙载苦闷的深层原因,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这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分裂时代的混乱失序。 同时,作者还创造性地提出应该重新定义五代十国这个历史时期的价值和作用,指出它在政治上由分裂走向统一、在经济上在延续前代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在文化上一定程度上完成了破立重建,而这一切都为后来宋代的繁荣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文辞流畅,兼具可读性和学理性,不仅是一部颇为晓畅文雅的五代十国史,也是一部发人深思的社会心态史。 ※文笔流畅,叙事生动,章末精妙史论,剖析不同的历史切面 ※聚焦南唐书写,还原文人君臣在武夫暴政下的多重困境 ※重估五代十国历史坐标,揭示唐宋变革中被掩埋的文化枢纽
《近代绅士:一个阶层的历史命运(纪念版)》
在传统中国晚近时期,官民之间的沟通需要靠绅士阶层,新思想和新技术的实践普及也要靠绅士阶层,他们是社会精英,更是官民中介。 本书抽丝剥茧,层层解构1840—1949年中国最起伏的阶层蜕变史。他们是旧秩序的残响,也是新世界的前奏。 通过动态量化分析清代异途绅士暴增20万的政治后果,揭穿捐纳制度如何撕裂传统秩序。 借助团练组织“非土著不入”的田野档案,还原绅士借地缘血亲网络垄断武装,完成从“官民中介”到“乡土僭主”的质变。 绅商集团在收回利权运动中攫取权与利,却痛失道德正当性,咨议局90.9%高比例绅士议员暴露精英政治幻象,最终引爆“无绅不劣”的民众审判。 本书以通史视野与专题深度,揭示晚清至民国时期绅士阶层的关键问题。
《情为何物:明清两代的性别、情感与社会风气研究(纪念版)》
《牡丹亭》因何成为禁书,中西方情欲观有何差别; 当以性别作为切口,晚明纵欲之所谓“人性解放”还成立吗? 本书立足家规闺训、文人笔记、世情小说及禁毁文献,系统剖析明清两性关系的复杂生态。作者认为,情欲和性别的问题从来不是单纯的生理问题,而是社会文化结构的产物,明清两朝封建制度的发展加剧了社会上层对底层男女的挤压与迫害,对节烈观的揄扬、男风与异装癖之盛行、钱权阶级的逞欲均为其中表现。 困居深院的小脚妻妾、南院的小倌儿、画像中纤弱的士人“透出一种女性化的伤感”,驳乱的明清世态尽显纸上。首版于2000年,这部性别史与社会史交织的开山之作,以冷峻的史料批判解释了封建性别权力的运作逻辑。
《跛足帝国:中国传统交通文化研究(纪念版)》
驰道、运河、驿站、关津……这些构成帝国日常运转命脉的基础设施,却暴露其“跛足”之态:完备的军政交通与滞后的民间商运形影相随。 本书并不单纯就交通而论其史,而是深探中国古代交通发展中的地理、政治影响、海外交往、民间信仰、文学创作、文化心态如何交织互动,塑造并反作用于传统文化与民众生活。本书以竞速传统与民间出行风习为实证,反思文化偏好从“驰逐竞速”到“定”与“静”的转折,并以“坠灭的风火轮”与《瘦马行》等隐喻叩问文化活力消退的根源。论及近代,作者进一步例举民间“方靴”换“尖靴”和紫禁城内修建“紫光阁铁路”两种变化,探寻交通文化中蕴藏的、推动民族未来的深层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