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旧书网 >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 出版社简介
基本信息

中央研究院(Academia Sinica,简称中研院)是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也是现我国台湾地区最高学术研究机关,直接隶属于总统府。1928年在南京成立,新中国成立以后大部分改组为中国科学院等机构,少量在台湾地区重建并保留原称,直接隶属于台湾当局,现位于台湾省台北市南港区。现任院长为翁启惠。任务包括人文及科学研究,指导、联络及奖励学术研究,培养高级学术研究人才,并兼有科学与人文之研究。

出版社简介

1基本情况

院长:翁启惠
副院长:刘兆汉、王惠钧、王泛森
总办事处处长:叶

中央研究院大门

义雄
成立年份:1928年6月9日
授权法源:中央研究院组织法
总部:台湾省台北市南港区
经费来源:台湾当局、财团法人
人员总数:2698人
内部单位:总办事处(4组、4室、2中心)、学术咨询总会、32委员会
附属机关:24研究所、7研究中心
机构设置:(01)数学研究所;(02)物理研究所;(03)化学研究所;(04)地球科学研究所;(05)资讯科学研究所;(06)统计科学研究所;(07)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08)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筹备处;(09)植物研究所;(10)动物研究所;(11)生物化学研究所;(12)分子生物研究所;(13)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14)历史语言研究所;(15)民族学研究所;(16)近代史研究所;(17)经济研究所;(18)欧美研究所;(1
地图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9)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20)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21)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22)社会学研究所筹备处。
研究范围:数理科学、生命科学、人文社会科学
地址: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2历史沿革

成立过程

1927年4月17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七十四次会议在南京举行,李石曾提出设立中央研究院案,决议推李石曾(煜瀛)、蔡元培(孑民)、张人杰(静江)共同起草中研院组

中央研究院院景

织法。5月9日,中央政治会议第九十次会议议决设立中研院筹备处,并推定蔡元培、李煜瀛、张人杰、褚民谊、许崇清、金湘帆为筹备委员。7月4日,《中华民国大学院组织条例》公布,改列筹设中的中央研究院为中华民国大学院的附属机关之一。11月9日,《中央研究院组织法》公布,明定“中央研究院直隶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中华民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设立:物理、化学、工程、地质、天文、气象、历史语言、国文学、考古学、心理学、教育、社会科学、动物、植物等十四个研究所。11月20日,大学院院长蔡元培聘请学术界人士30人在大学院召开中研院筹备会及各专门委员会联合成立大会,讨论中研院组织大纲及筹备会进行方法。议决先筹设各研究单位,计有:理化实业研究所、地质调查所、社会科学研究所、观象台四个研究机构,并推定各所常务筹备委员,积极展开筹备工作。
1928年4月10日,颁布《修正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条例》,规定国立中央研究院"为中华民国最高科学研究机关"。宗旨为"实行科学研究,并指导、联络、奖励全国研究事业,以谋科学之进步,人类之光明"。研究范围包括数学、天文学与气象学、物理学、化学、地质与地理学、生物科学、人类学与考古学、社会科学、工程学、农林学、医学等11组科学。条例还对组织、基金、名誉会员等作了规定。中研院改为不属于大学院的独立机关。4月23日,特任蔡元培为院长。5月,启用印信。6月9日,第一次院务会议在上海东亚酒楼举行,宣告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创办中央研究院的主要成员是中国科学社社员,中央研究院成立后接收了中国科学社在国际上作为中国科学界官方代表的地位。
在首任院长蔡元培任内,中央研究院陆续在南京、上海等地设立十个研究所,系由理化实业、社会科学、历史语言三研究所,以及地质调查所、观象台与自然历史博物馆演展而来。抗战期间中央研究院曾西迁昆明、桂林、四川李庄等地,抗战胜利后方复还京、沪。1948年3月26日中央研究院院士选出,共81人。9月23日第一次院士会议举行,中研院之体制始告完成。
理化实业研究所于1927年11月筹设,下有物理组、化学组、工程组

蔡元培任院长的委任状

。1928年7月分立为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工程研究所,均在上海。
地质调查所于1927年11月筹设,1928年7月成立地质研究所,在上海。
社会科学研究所于1927年11月筹设,1928年5月正式成立,下有法制组、民族组、经济组、社会组,前两组在南京,后两组在上海。1934年7月,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之北平社会调查所并入该所,1945年改称社会研究所。
观象台于1927年11月更名,下有天文组、气象组。1928年2月分立为天文研究所、气象研究所,均在南京。
语言历史研究所于1927年夏设于广州中山大学,1928年3月在中山大学筹设历史语言研究所,10月22日迁入广州柏园正式成立,后迁北平。体质人类学研究所于1944年由史语所第四组中抽出另设,抗战胜利复员后因限于经费,又由史语所收回接办。
自然历史博物馆于1929年1月筹备,1930年1月成立于南京。1934年7月更名为“动植物研究所”。1944年5月分立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
心理研究所于1928年11月决定设立,1929年1月筹备,1929年5月正式成立,在北平。
数学研究所于1941年筹备,1947年正式成立,在上海。
医学研究所于1944年筹备。
近代物理(即原子能)研究所于1945年秋筹设,嗣因仓促迁台,未能完成。

李庄抗战陈列馆内中央研究院三十周年照片

正式成立

1928年6月9日,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务会议在上海召开,蔡元培主持宣告该机构正式成立。
1927年4月17日,李石曾提议设立中央研究院。5月9日,决定成立筹备处,由蔡元培等筹备。10月大学院成立。11月20日,大学院院长蔡元培聘请王季同、张乃燕、杨杏佛等30人,在南京召开中央研究院

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合影

筹备会及各专门委员会成立大会,并通过《中华民国大学院中央研究院组织条例》。
1928年4月10日,国民政府修改组织条例。4月20日,国民政府委员会第五十六次会议任命蔡元培为院长。6月9日,召开第一次院务会议,为本院院庆纪念日。
11月,国民政府公布《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法》11条。规定:中央研究院直隶国民政府,为全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主要职责为实行科学研究,指导、联络、奖励学术研究。

在台复建

1949年,国民党当局迁台。12月,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全部以及数学研究所的部分共二千多箱重要图书、文物、仪器、设备运往台湾,迁至台北的台湾大学,暂存在桃园县杨梅镇火车站仓库;其余研究所皆留置于中国大陆,并发展为后来“中国科学院”之主体。(中国科学院早期的外文译名亦一直沿用Academia Sinica,近年来多采用英语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但仍有部分研究所沿用拉丁文译法。)由于多数院士及第一次院士会议所选出之第三届评议员32人亦都留在大陆或留置国外,在台者仅有吴大猷、朱家骅、凌鸿勋、李先闻、吴敬恒、胡适、傅斯年、李济、董作宾、王世杰、王宠惠等人,不足法定人数,两会无法召集并行使职权,中研院陷入半停顿状态。
1954年,经朱家骅多方奔走,在台北南港现址营建院区。“植物研究所”在台复所。
1955年,成立“近代史研究所”及“民族研究所”筹备处。
1957年,多方讨论出“以报到登记人数为实有全体人数”之办法并呈奉台湾当局领导人令准,于4月2日在台举行第二次院士会议,4月3日举行第三届评议会首次会议。同年12月,胡适继朱家骅之后担任“院长”,次年正式就职。“化学研究所”在台复所。
1958年,举行“第三次院士会议”。
1959年,举行“第四次院士会议”。同年“动物研究所”在台复所。
1962年,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王世杰担任“院长”。成立“经济研

中央研究院地址图

究所”筹备处,“物理研究所”在台复所。
1970年,钱思亮继王世杰之后担任“院长”。成立“生物化学研究所”。
1974年,举行“第十一次院士会议”。成立“美国文化研究所”。
1975年,“三民主义研究所”成立。
1976年,成立“地球研究所”筹备处,次年成立“资讯研究所”筹备处。
1978年,举行“第十三次院士会议”。
1980年,举行第一次国际汉学会议。
1981年,成立“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筹备处。
1983年,吴大猷接任“院长”。
1986年,举行第二次国际汉学会议。
1989年,成立“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
1991年,ICSU在台首次学术研讨会。成立“欧美研究所”。
1993年,成立“天文研究所”、“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
1994年,旅美科学家李远哲赴台接任“院长”。
1995年,成立“社会学研究所”筹备处。
1997年,成立“语言学研究所”筹备处。
1998年,成立“生物农业研究所”筹备处。
2002年,成立“政治学研究所”筹备处。
2004年,成立“ 社会学研究所”、“ 法律学研究所”筹备处。
2005年,“ 动物研究所”、“ 植物研究所”更名为“细胞与个体生物学研究所”、“植物暨微生物学研究所”。
2006年10月,翁启惠接任“院长”。
2008年,举行“第二十八次院士会议”。
2010年,举行第二十九次“院士会议”。
2012年,举行第三十次“院士会议”。

3组织

院本部

院长
院士会议
评议会

总办事处

处长
副处长
秘书组

中央研究院大楼

学术事务组
总务组
公共事务组
计算中心
仪器服务中心
会计室
人事室
政风室
国际事务办公室

委员会

因应业务需要,中研院在院务会议之下设立各种委员会:
资讯安全委员会
人文社会科学馆公共事务委员会
行政电脑化推动委员会
人权委员会
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
中央研究院科学教育推动委员会
中央研究院与国立清华大学合作协议
国际科学理事会中华民国委员会
中央研究院动物实验管理小组
生物实验安全委员会
本院出版委员会
学术交流及合作委员会
汉籍电子文献协调委员会
资讯业务咨议委员会
本院与公私立大学及研究机构订

资讯科学研究所大门

定学术合作办法审查委员会
本院克隆植物实验室管理委员会
数位典藏咨议委员会
本院台湾地震数位知识库建置咨议委员会
院区环境美化推动委员会
院区交通管理委员会
宿舍管理委员会
岭南美术馆管理委员会
学术活动中心管理委员会
综合体育馆管理委员会
辐射防护管理委员会
中央研究院在台五十年专书编纂委员会
艺文活动推动委员会
周报委员会
研究发展成果管理委员会
太平洋邻里协会
国际研究生院推动委员会
温室管理委员会

4院长

遴选办法

依新版中研院组织法在2001年10月公布实施,其中的院长遴选办法规定,院长任期届满时,由院评议会就院士中选举院长候选人三人,呈请台湾当局领导人遴选并任命。院长任期五年,连选得连任一次。

历任院长

蔡元培:

首任院长蔡元培

1928年4月 - 1940年3月
朱家骅:1940年9月 - 1957年10月(总干事代理院长)
胡适:1957年12月 - 1962年2月
王世杰:1962年5月 - 1970年4月
钱思亮:1970年5月 - 1983年9月
吴大猷:1983年10月 - 1994年1月
李远哲:1994年1月 - 2006年10月
翁启惠:2006年10月 - 现任

5院士

职责

中央研究院院士仅为荣誉,平常并无任何职务或实质酬劳,而两年一次的院士会议,则为院士唯一需要出席的活动。虽然院士并不担任中研院任何职务,但许多院士是在中央研究院担任研究员时当选,或是当选后兼任研究员或通信研究员。所以院士同时担任研究员的比率相当高。

选举

中央研究院院士系由院士会议选举选出,每二年选出一次,共分为数理科学、生命科学与人文及社会科学三组,每次新任院士名额至多30位,每组至多十位。院士候选人可以由各大学院校、学会、研究机关、中研院院士或评议员提名,之后经过评议会以通信方式无记名投票进入“初步名单”。之后评议会会再于会中投票,决定正式的院士候选人,并于院士会议中投票选举。
中央研究院从1948年开始选举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一届选举后,受到国共内战的影响,中央研究院迁徙至台湾,1958年选出第二任院士。第一任院士中,只有少部分随国民政府迁至台湾。

现任

目前每两年由院士会议从台湾学术界成绩卓著人士中新选一批。中央研究院院士为终身名誉职,分为数理科学、生命科学及 人文社会科学三组。职权如下:选举院士及名誉院士;选举评议员;筹议台湾地区学术研究方针;受台湾当局及有关单位之委托,办理学术设计、调查、审查及研究事项。
中研院现有院士计240人,其中数理科学组100人、生命科学组75人、人文及社会科学组56人。
当选届数
当选日期
组别
姓名
性别
当选年龄
出生
专长
第2届
1958年4月
数理科学组
李政道
32
1926年11月25日
物理
第2届
1958年4月
数理科学组
林家翘
42
1916年7月7日
流体力学
第2届
1958年4月
数理科学组
杨振宁
36
1922年9月22日
物理
第6届
1966年7月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何炳棣
49
1917年4月6日
历史学
第6届
1966年7月
数理科学组
王瑞駪
45
1921年3月16日
化学、生物化学、应用物理科学
第6届
1966年7月
数理科学组
邓昌黎
40
1926年9月5日
物理、应用物理科学
第7届
1968年7月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顾应昌
50
1918年11月22日
经济学
第7届
1968年7月
数理科学组
王兆振
54
1914年10月20日
应用物理科学、工程科学、物理
第7届
1968年7月
数理科学组
冯元桢
49
1919年9月15日
工程科学
第8届
1970年7月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邹至庄
41
1929年12月25日
经济学
第8届
1970年7月
数理科学组
叶玄
54
1916年12月1日
工程科学
第9届
1972年7月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张琨
55
1917年11月17日
语言学(汉语、藏语、苗瑶语、梵文)
第9届
1972年7月
生命科学组
曹安邦
43
1929年7月17日

第10届
1974年7月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余英时
44
1930年1月22日
历史学
第10届
1974年7月
生命科学组
张伯毅
57
1917年10月10日
细胞生物学
第10届
1974年7月
生命科学组
郭宗德
41
1933年2月27日
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第10届
1974年7月
数理科学组
周元燊
50
1924年9月1日
数学、应用数学科学
第11届
1976年7月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刁锦寰
43
1933年11月8日
统计学
第11届
1976年7月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陈奇禄
53
1923年4月27日
人类学
第11届
1976年7月
生命科学组
张传炯
48
1928年10月23日
药理学、电生理神经科学、神经毒理学
第11届
1976年7月
生命科学组
钱煦
45
1931年6月23日
医学生理、生理学及药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
第11届
1976年7月
数理科学组
丁肇中
40
1936年1月27日
粒子物理
第11届
1976年7月
数理科学组
葛守仁
48
1928年10月2日
计算机及资讯科学、工程科学
第12届
1978年7月
生命科学组
方怀时
64
1914年11月7日
快速减压生理学
第12届
1978年7月
生命科学组
何曼德
51
1927年3月28日
微生物学、病毒学、免疫学、医学生理学、新陈代谢
第12届
1978年7月
生命科学组
彭明聪
61
1917年11月28日
生理学、系统神经科学
第12届
1978年7月
生命科学组
蔡作雍
50
1928年2月17日
生理学及药理学、系统神经科学
第12届
1978年7月
数理科学组
郑洪
41
1937年3月2日
理论物理
第13届
1980年7月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许倬云
50
1930年7月10日
历史学
第13届
1980年7月
生命科学组
何潜
46
1934年10月23日
生物化学
第13届
1980年7月
生命科学组
梁栋材
64
1916年7月10日
药理学、毒物学
第13届
1980年7月
数理科学组
吴大峻
47
1933年12月1日
物理
第13届
1980年7月
数理科学组
李远哲
44
1936年11月29日
化学
第13届
1980年7月
数理科学组
项武忠
45
1935年7月12日
数学
第14届
1982年7月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刘遵义
38
1944年12月12日
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经济
第14届
1982年7月
生命科学组
王倬
46
1936年11月18日
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第14届
1982年7月
生命科学组
宋瑞楼
65
1917年8月6日
消化系、肝脏学、内科学
第14届
1982年7月
生命科学组
黄周汝吉
50
1932年4月2日
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肿瘤学、药理学
第14届
1982年7月
数理科学组
韦潜光
52
1930年12月7日
化学、工程科学
第15届
1984年7月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李亦园
53
1931年8月20日
人类学、宗教学
第15届
1984年7月
生命科学组
吴成文
46
1938年6月19日
生物化学、细胞及发展生物学、医疗遗传学、血液学、肿瘤学
第15届
1984年7月
生命科学组
彭汪嘉康
52
1932年9月19日
医学遗传学、血液学、肿瘤学
第15届
1984年7月
数理科学组
丘成桐
35
1949年4月4日
数学、物理
第15届
1984年7月
数理科学组
吴耀祖
60
1924年3月20日
应用数学科学、应用物理科学、工程科学
第15届
1984年7月
数理科学组
林圣贤
47
1937年9月17日
化学
第16届
1986年7月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丁邦新
50
1936年10月15日
语言学
第16届
1986年7月
生命科学组
罗浩
49
1937年5月28日
细胞及分子神经科学、神经药理学、系统神经科学
第16届
1986年7月
生命科学组
黄秉干
55
1931年7月13日
分子遗传学
第16届
1986年7月
生命科学组
罗铜壁
59
1927年2月15日
生物化学
第16届
1986年7月
数理科学组
鲍亦兴
56
1930年1月19日
理论与应用力学、物理声学、土木工程学
第16届
1986年7月
数理科学组
赵佩之
68
1918年12月18日
机械工程
第17届
1988年7月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于宗先
58
1930年9月10日
经济学
第17届
1988年7月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何丙郁
62
1926年4月4日
历史学(科学史)
第17届
1988年7月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宋文薰
64
1924年5月14日
考古学
第17届
1988年7月
生命科学组
简悦威
52
1936年6月11日
遗传学、血液学
第17届
1988年7月
生命科学组
陈长谦
52
1936年10月5日
生物化学、生物物理
第17届
1988年7月
生命科学组
蔡南海
44
1944年4月8日
细胞生物学、发展生物学、植物生物学
第17届
1988年7月
数理科学组
朱经武
47
1941年12月2日
应用物理科学、物理
第17届
1988年7月
数理科学组
田炳耕
69
1919年8月2日
应用物理科学
第18届
1990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卞赵如兰
68
1922年4月20日
音乐社会人类学
第18届
1990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陶晋生
57
1933年5月23日
历史学
第18届
1990年
生命科学组
钱泽南
41
1949年9月22日
分子生物学
第18届
1990年
生命科学组
黄诗厚
51
1939年3月22日
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学(病毒学)
第18届
1990年
数理科学组
孔祥重
45
1945年11月9日
计算机科学
第18届
1990年
数理科学组
徐遐生
47
1943年6月2日
天文物理、地球物理、物理
第18届
1990年
数理科学组
沈元壤
55
1935年3月25日
应用物理科学
第18届
1990年
数理科学组
卓以和
53
1937年7月10日
应用物理科学、工程科学
第18届
1990年
数理科学组
韩光渭
60
1930年1月29日
工程科学
第18届
1990年
数理科学组
邓大量
53
1937年7月3日
地球物理、地理、应用数学科学
第18届
1990年
数理科学组
徐皆苏
68
1922年5月27日
工程科学
第18届
1990年
数理科学组
许靖华
61
1929年1月7日
地球科学
第19届
1992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杜正胜
48
1944年6月10日
历史学
第19届
1992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王士元
59
1933年8月14日
语言学、认知演化
第19届
1992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王赓武
62
1930年10月9日
历史学、人类学、政治学
第19届
1992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张玉法
56
1936年12月28日
历史学(中国近代史)
第19届
1992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方闻
62
1930年12月9日
美术史
第19届
1992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张灏
55
1937年8月24日
历史学
第19届
1992年
生命科学组
徐立之
42
1950年12月21日
人类遗传疾病、基因组研究
第19届
1992年
生命科学组
赖明诏
50
1942年9月8日
微生物学
第19届
1992年
生命科学组
陈定信
49
1943年7月6日
肝脏学、内科学、微生物学
第19届
1992年
生命科学组
廖一久
56
1936年11月4日
水产养殖学、水族生态学、栽培渔业学、水产养殖管理学
第19届
1992年
生命科学组
王正中
56
1936年2月10日
生物化学、微生物学
第19届
1992年
数理科学组
崔琦
53
1939年2月28日
物理、应用物理科学
第19届
1992年
数理科学组
杨祖佑
52
1940年11月29日
航太工程
第19届
1992年
数理科学组
王佑曾
58
1934年12月24日
计算机及资讯科学、工程科学
第19届
1992年
数理科学组
高锟
59
1933年11月4日
光纤通讯
第19届
1992年
数理科学组
刘太平
47
1945年11月18日
偏微分方程、震波理论、动力学
第19届
1992年
数理科学组
王义翘
56
1936年3月12日
生物科技、生化工程
第19届
1992年
数理科学组
梅强中
57
1935年4月4日
工程科学、应用数学科学
第19届
1992年
数理科学组
郑天佐
58
1934年9月6日
物理、应用物理科学
第19届
1992年
数理科学组
方复
62
1930年9月11日
物理、应用物理科学、工程科学
第20届
1994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金耀基
59
1935年2月14日
社会学
第20届
1994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王业键
64
1930年5月6日
中国经济史
第20届
1994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曾志朗
50
1944年9月8日
认知心理学、神经语言学、记忆、阅读历程及注意
第20届
1994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梅祖麟
61
1933年2月14日
语言学、文学
第20届
1994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麦朝成
51
1943年2月26日
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第20届
1994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林毓生
60
1934年8月7日
中国思想史
第20届
1994年
生命科学组
李远川
62
1932年3月30日
生物化学、糖科学
第20届
1994年
生命科学组
李文华
44
1950年6月1日
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肿瘤生物学
第20届
1994年
生命科学组
伍焜玉
53
1941年7月6日
血管及干细胞生物学、血液学、肿瘤学
第20届
1994年
生命科学组
廖述宗
63
1931年1月1日
生物化学、 分子医学
第20届
1994年
生命科学组
黄以静
48
1946年8月27日
细菌学、分子生物学
第20届
1994年
生命科学组
周昌弘
52
1942年9月5日
植物生态学、植物化学生态学、分子生态学
第20届
1994年
生命科学组
郑永齐
50
1944年12月29日
生理学、药理学、医学遗传学、血液学、肿瘤学、医学生理学、新陈代谢
第20届
1994年
生命科学组
王光灿
65
1929年10月19日
生物化学
第20届
1994年
数理科学组
毛河光
53
1941年6月18日
地球物理学、地质学
第20届
1994年
数理科学组
朱棣文
46
1948年2月28日
物理、应用物理科学
第20届
1994年
数理科学组
李雅达
48
1946年9月8日
物理
第20届
1994年
数理科学组
黎子良
49
1945年6月28日
应用数学科学
第20届
1994年
数理科学组
翁启惠
46
1948年8月3日
化学生物学、合成有机化学
第20届
1994年
数理科学组
厉鼎毅
63
1931年7月7日
应用物理科学、电机电子工程、光电科技
第20届
1994年
数理科学组
汤仲良
60
1934年5月14日
应用物理科学
第20届
1994年
数理科学组
施敏
58
1936年3月21日
应用物理科学、半导体物理及装置
第21届
1996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刘翠溶
55
1941年12月5日
历史学
第21届
1996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郝延平
62
1934年12月22日
历史学
第21届
1996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萧政
53
1943年6月27日
经济学
第21届
1996年
生命科学组
陈良博
53
1943年8月23日
细胞生物学
第21届
1996年
生命科学组
李国雄
56
1940年1月4日
药物化学、生物活性天然产物、新药发现与开发、中医
第21届
1996年
生命科学组
庄明哲
65
1931年11月16日
遗传学、医疗遗传学、系统神经科学
第21届
1996年
生命科学组
钱永佑
51
1945年3月3日
生物物理
第21届
1996年
生命科学组
林荣耀
62
1934年5月27日
生物化学、基因体学、蛋白质体学
第21届
1996年
生命科学组
何英刚
57
1939年5月7日
药理学、神经科学、生物化学
第21届
1996年
数理科学组
黎念之
64
1932年12月25日
化学工程、工程科学
第21届
1996年
数理科学组
崔章琪
59
1937年7月16日
凝态物理、超导
第21届
1996年
数理科学组
张俊彦
59
1937年10月12日
应用物理科学、工程科学、物理
第21届
1996年
数理科学组
朱兆凡
63
1933年5月28日
工程科学、电子致冷
第21届
1996年
数理科学组
胡流源
54
1942年6月3日
工程科学、生物力学、组织工程
第22届
1998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朱敬一
43
1955年10月29日
经济学、法律学
第22届
1998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余国藩
60
1938年10月6日
宗教与比较文学
第22届
1998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杨国枢
66
1932年12月22日
人格及社会心理学
第22届
1998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林南
60
1938年8月21日
社会学
第22届
1998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曹永和
78
1920年10月27日
历史学
第22届
1998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胡佛
66
1932年5月14日
政治学、宪法学
第22届
1998年
生命科学组
叶公杼
51
1947年1月20日
神经生理学
第22届
1998年
生命科学组
詹裕农
52
1946年12月20日
神经生理学
第22届
1998年
生命科学组
李文雄
56
1942年9月22日
演化生物学、遗传学、基因体研究
第22届
1998年
生命科学组
何大一
46
1952年11月3日
免疫学、微生物学、传染病学
第22届
1998年
生命科学组
龚行健
51
1947年12月24日
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遗传学
第22届
1998年
生命科学组
陈建仁
47
1951年6月6日
流行病学、人类遗传学、公共卫生、预防医学
第22届
1998年
生命科学组
林秋荣
70
1928年8月25日
植物生物学
第22届
1998年
数理科学组
吴茂昆
49
1949年12月6日
应用物理科学、物理
第22届
1998年
数理科学组
萨支唐
66
1932年11月10日
物理、应用物理科学、工程科学
第22届
1998年
数理科学组
林耕华
60
1938年1月11日
光电科技
第22届
1998年
数理科学组
鲁国镛
51
1947年10月19日
天文物理学、电波天文学
第22届
1998年
数理科学组
刘兆汉
59
1939年1月3日
工程科学、地球物理学、无线电科学
第22届
1998年
数理科学组
沈吕九
60
1938年4月28日
物理、应用物理科学
第22届
1998年
数理科学组
何志明
53
1945年8月16日
工程科学
第22届
1998年
数理科学组
彭旭明
49
1949年3月2日
化学
第22届
1998年
数理科学组
林长寿
47
1951年4月17日
数学
第22届
1998年
数理科学组
陈惠发
62
1936年12月23日
工程科学
第23届
2000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夏伯嘉
45
1955年11月15日
历史学
第23届
2000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萧启庆
63
1937年5月16日
历史学
第23届
2000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李龙飞
52
1948年5月5日
经济学、经济计量学、统计学
第23届
2000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郑锦全
64
1936年12月30日
语言学
第23届
2000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胡胜正
60
1940年8月5日
经济学
第23届
2000年
生命科学组
王惠钧
55
1945年11月29日
结构生物、生物物理、生物化学
第23届
2000年
生命科学组
蒲慕明
52
1948年10月31日
细胞及分子神经科学
第23届
2000年
生命科学组
沈哲鲲
51
1949年7月29日
细胞及发展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医药遗传学
第23届
2000年
生命科学组
刘昉
51
1949年7月28日
癌症药理学、癌症学
第23届
2000年
生命科学组
曹文凯
54
1946年10月23日
医学、分子生物学
第23届
2000年
生命科学组
林重庆
57
1943年3月16日
癌症研究
第23届
2000年
生命科学组
吴妍华
52
1948年2月11日
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分子病毒学
第23届
2000年
生命科学组
廖运范
58
1942年8月15日
内科学、肝脏病学
第23届
2000年
数理科学组
姚期智
54
1946年12月24日
计算机原理
第23届
2000年
数理科学组
李太枫
52
1948年7月5日
天文物理学、地球化学
第23届
2000年
数理科学组
陈建德
47
1953年5月23日
物理
第23届
2000年
数理科学组
吴建福
51
1949年1月15日
应用数学科学(统计)、工程科学(品质工程及工业工程)
第23届
2000年
数理科学组
虞华年
71
1929年1月17日
工程科学
第23届
2000年
数理科学组
刘炯朗
66
1934年10月25日
应用数学科学、计算机及资讯科学、工程科学
第23届
2000年
数理科学组
林明璋
64
1936年10月24日
物理化学(化学动力学、燃烧推进化学、物质科学、可再生能量研究、第一原理分子轨域计算)
第23届
2000年
数理科学组
蔡振水
65
1935年11月3日
工程科学、应用物理科学
第24届
2002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李欧梵
60
1942年10月10日
现代中国文学
第24届
2002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蔡瑞胸
51
1951年12月8日
统计学、管理学、经济学
第24届
2002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龚煌城
68
1934年12月10日
语言学
第24届
2002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管中闵
46
1956年8月15日
经济学
第24届
2002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劳思光
75
1927年9月3日
哲学、历史学、文化研究
第24届
2002年
生命科学组
洪明奇
52
1950年9月4日
细胞及分子生物学、肿瘤学
第24届
2002年
生命科学组
孙同天
55
1947年2月20日
生物化学、细胞及发展生物学
第24届
2002年
生命科学组
梁赓义
51
1951年9月7日
统计遗传学、遗传流行病学
第24届
2002年
生命科学组
陈景虹
60
1942年1月29日
细胞及分子神经科学、生理学及药理学、生物化学
第24届
2002年
生命科学组
潘玉华
52
1950年12月11日
癌症生物学、癌症遗传学
第24届
2002年
生命科学组
贺端华
54
1948年10月1日
植物生物学
第24届
2002年
生命科学组
陈垣崇
54
1948年9月24日
遗传医学
第24届
2002年
数理科学组
朱国瑞
60
1942年10月10日
物理、应用物理科学
第24届
2002年
数理科学组
姚鸿泽
43
1959年6月29日
数学物理
第24届
2002年
数理科学组
王文一
49
1953年6月11日
应用物理科学、工程科学
第24届
2002年
数理科学组
郭位
51
1951年1月5日
工程科学、可靠度工程
第24届
2002年
数理科学组
李罗权
55
1947年4月20日
物理、地球物理学
第24届
2002年
数理科学组
赵午
53
1949年7月2日
物理、应用物理科学
第24届
2002年
数理科学组
杜经宁
65
1937年12月30日
薄膜材料
第25届
2004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王德威
50
1954年11月6日
文学
第25届
2004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谢宇
45
1959年10月12日
社会学、统计学、教育学
第25届
2004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陈永发
60
1944年9月1日
历史学
第25届
2004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罗闻全
44
1960年4月18日
经济学、财务学
第25届
2004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
王泛森
46
1958年10月25日
历史学
第25届
2004年
生命科学组
吴仲义
50
1954年5月3日
演化生物学、遗传学
第25届
2004年
生命科学组
于宽仁
66
1938年1月27日
生物化学、细胞与分子神经科学
第25届
2004年
生命科学组
张文昌
57
1947年11月28日
前列腺素、讯息传递、基因调控、抗炎药理学
第25届
2004年
生命科学组
王宽
59
1945年9月9日
肌肉生物和生理学、肌肉疾病、收缩系统的结构生物学、肌肉蛋白质体学和纳米技术学
第25届
2004年
数理科学组
萧荫堂
61
1943年5月6日
数学
第25届
2004年
数理科学组
毛昭宪
65
1939年1月10日
应用数学科学、应用物理科学、工程科学
第25届
2004年
数理科学组
胡正明
57
1947年7月12日
应用物理科学、工程科学
第25届
2004年
数理科学组
黄锷
67
1937年11月26日
工程科学、应用数学科学、应用物理科学
第25届
2004年
数理科学组
胡玲
57
1947年5月15日
微电子科学技术
第25届
2004年
数理科学组
刘国平
55
1949年1月25日
化学、物理
第25届
2004年
数理科学组
廖国男
60
1944年11月16日
大气科学、地球物理
第25届
2004年
数理科学组
李德财
57
1947年4月5日
计算机及资讯科学
第26届
2006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夏志清
85
1921年1月11日
中国文学、英美文学
第26届
2006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李壬癸
70
1936年9月20日
语言学
第26届
2006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黄一农
52
1954年
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
第26届
2006年
生命科学组
吴以仲


分子细胞学
第26届
2006年
生命科学组
姚孟肇
57
1949年3月21日
染色体结构与功能、核仁功能、基因体不稳定性
第26届
2006年
生命科学组
庄德茂


神经药理学、神经退化性疾病及精神性疾病的神经生物学
第26届
2006年
生命科学组
叶笃行


心脏病学、医疗生理学及新陈代谢
第26届
2006年
生命科学组
陈培哲


微生物学、医疗遗传学、血液学、肿瘤学、消化内科
第26届
2006年
生命科学组
杨泮池


细胞及发展生物学、医疗遗传学、血液学、肿瘤学
第26届
2006年
数理科学组
范良士


化学工程、工程科学
第26届
2006年
数理科学组
陈守信


中子、X光及雷射散射研究、复杂流体和软物质科学
第26届
2006年
数理科学组
刘必治


信号处理及多媒体技术
第26届
2006年
数理科学组
陈力俊


工程科学、应用物理科学
第26届
2006年
数理科学组
朱时宜


原子、分子及光学物理
第26届
2006年
数理科学组
庄炳湟


计算机及资讯科学、应用数学科学
第27届
2008年
数理科学组
雷干城
59
1949年
物理、应用物理
第27届
2008年
数理科学组
黄煦涛
72
1936年
信号处理及图形分析
第27届
2008年
数理科学组
舒维都
62
1946年
语言科技、人机互动、计算机科学
第27届
2008年
数理科学组
杨祖保
66
1942年
化学工程
第27届
2008年
数理科学组
李雄武
68
1940年
电磁学与无线电科学
第27届
2008年
数理科学组
贺曾朴
57
1951年
电波天文学、干涉法、光谱学、恒星与行星形成、邻近星系、星系中心
第27届
2008年
数理科学组
伊林
57
1951年
物理
第27届
2008年
数理科学组
李远鹏
56
1952年
物理化学
第27届
2008年
生物科学组
蔡立慧
48
1960年
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
第27届
2008年
生物科学组
钟正明
56
1952年
干细胞学、发生学、皮肤生物学
第27届
2008年
生物科学组
赵华
61
1947年
结构和计算生物物理学
第27届
2008年
生物科学组
蒋观德
50
1958年
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遗传学
第27届
2008年
生物科学组
沈正韵
51
1957年
植物分子生物学
第27届
2008年
生物科学组
林仁混
73
1935年
生化肿瘤学(癌症化学预防)
第27届
2008年
生物科学组
刘鸿文
56
1952年
化学生物学、生物有机化学
第27届
2008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段锦泉
52
1956年
财务与计量经济学
第27届
2008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黄进兴
58
1950年
历史学
第27届
2008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王平
51
1957年
经济学
第27届
2008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张广达
77
1931年
中亚文化史、中外文化交流
第28届
2010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梁其姿
57
1953年
历史
第28届
2010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何大安
62
1948年
历史语言学
第28届
2010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邢义田
63
1947年
历史学
第28届
2010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黄树民
65
1945年
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永续农业发展、医疗与健康
第28届
2010年
数理科学组
王永雄
57
1953年
统计理论暨方法、计算生物
第28届
2010年
数理科学组
孟怀萦
49
1961年
无线通信与数位信号处理
第28届
2010年
数理科学组
冯又嫦
61
1949年
大气科学、气候变迁、全球碳循环
第28届
2010年
数理科学组
王瑜
67
1943年
化学
第28届
2010年
数理科学组
张永山
80
1930年
物理科学-材料科学
第28届
2010年
数理科学组
李世昌
58
1952年
粒子物理
第28届
2010年
数理科学组
翁玉林
64
1946年
大气化学与环境变迁
第28届
2010年
数理科学组
张石麟
64
1946年
凝态物理与结晶学
第28届
2010年
数理科学组
翟敬立
54
1956年
数学(算术代数几何)
第28届
2010年
生物科学组
钱永健
58
1952年
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
第28届
2010年
生物科学组
王学荆
73
1937年
细胞信号传导、细胞调控、蛋白酶学、蛋白激酶及蛋白磷酸酶、细胞钙研究
第28届
2010年
生物科学组
蔡明哲
67
1943年
分子内分泌学暨发育生物学
第28届
2010年
生物科学组
王陆海
63
1947年
肿瘤学、细胞转化与信息传导
第28届
2010年
生物科学组
陈仲瑄
62
1948年
物理生物科技
第29届
2012年
数理科学组
江博明



地球科学
第29届
2012年
数理科学组
李泽元



电力电子、类比电子、高频电能转换和系统集成技术
第29届
2012年
数理科学组
张懋中



异质结电晶体与高频及混合信号电路在通信、联结与影像系统之应用
第29届
2012年
数理科学组
张 翔



光电材料
第29届
2012年
数理科学组
刘绍臣



环境科学、大气科学
第29届
2012
数理科学组
张圣容



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
第29届
2012年
数理科学组
李克昭



数理统计、高维数据、生物资讯
第29届
2012年
数理科学组
马佐平



半导体物理及科技
第29届
2012年
数理科学组
于 靖



数学(数论及算术几何)
第29届
2012年
生命科学组
刘扶东



过敏、免疫、醣类生物学、皮肤学
第29届
2012年
生命科学组
郑淑珍



生化、分子生物
第29届
2012年
生命科学组
谢道时



生物化学
第29届
2012年
生命科学组
吴春放



神经科学、神经生理学、神经遗传学
第29届
2012年
生命科学组
余淑美



植物分子生物学、农业生物科技
第29届
2012年
生命科学组
蔡明道



生物磷酸盐酵素学、讯息传递、化学与结构生物学、核磁共振
第29届
2012年
生命科学组
魏福全



医学/显微重建及异体复合组织移植
第29届
2012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石守谦



艺术史学
第29届
2012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谢长泰



经济发展与成长
第29届
2012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朱云汉



政治学
第29届
2012年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
范剑青



计量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
第29届
2012年
生命科学组
彼得‧雷文(名誉院士)



系统生物学、演化学、植物分类学

6现有研究所

数理科学

数学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地球科学研究所、资讯科学研究所、统计科学研究所、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筹备处、应用科学研究中心、环境变迁研究中心、资讯科技创新研究中心

生命科学

植物暨微生物学研究所、细胞与个体生物学研究所、生物化学研究所、分子生物研究所、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生物农业科技研究中心、基因体研究中心、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人文社会科学

历史语言研究所、民族学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经济研究所、欧美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所、台湾史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语言学研究所、政治学研究所筹备处、法律学研究所筹备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7重大事件

淹水事件
1977年9月,附近山洪暴发,中研院各馆大约有一半进水,其中包括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馆,傅斯年图书馆、胡适纪念馆、近代史研究所等,但损失不大。[1]
1984年,六三水灾造成四分溪(当时尚未命名)暴涨,导致中研院院区严重淹水。台北市政府因而拟以“截弯取直”方式,整治四分溪。
2001年9月17日,纳莉台风所挟带豪雨再次造成四分溪暴涨,中研院邻近四分溪之七个研究所地下楼层,首当其冲,直接遭受大水侵袭,粗估此次水患硬件受损新台币二亿元左右,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损失无法估计。其损失项目,如地球科学研究所、生物化学研究所的昂贵仪器与稀有样本,以及欧美研究所图书馆的部分藏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