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旧书网 > 台湾铁路管理局 > 出版社简介
基本信息

台湾铁路管理局(简称台铁、台铁局、铁路局、TRA),为台湾地区“交通部”所辖之独立事业单位,局徽是由代表台湾的“台”字加上铁轨的横断面所组成。 台湾铁路管理局负责经营台湾的传统铁路路网(1067mm轨距铁路),下辖运务处、工务处、机务处、电务处等处室,在职员工共约13,363人。现任局长为范植谷,2007年6月27日由副局长扶正。 另外,随着尚在兴建中的桃园机场捷运确定由台湾铁路管理局经营,台铁未来亦将经营1435mm标准轨铁路,并成立捷运处。

出版社简介

1简介

台湾铁路管理局的前身,为日治时代的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简称“铁道部”),组织等编制与铁路规模也多始创于铁道部时期。但是事实上,台湾于清领时

台北车站大楼,台铁局本部位于3~6楼

代末期的1887年,就已由台湾巡抚刘铭传创建“台湾铁路商务总局”,为台湾铁路的肇建之始。当时的台湾铁路商务总局仅有总办(相当于局长),会办(副局长),机车驾驶员(机车司机员),票房司事(站长)等数十人编制,路线也只有100公里之谱。
中华民国政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接收台湾,铁道部改制为台湾铁路管理局,归于台湾省政府交通处管辖,直至1998年精省之后才改由交通部管辖。今日台铁局本部位于台北车站五楼的台铁办公大楼。今台铁经营的铁路总路线长为1,100公里以上,全路线轨距则为窄轨1,067公厘而每年总搭乘人数达到1亿6500万人次以上。
因为1970年代之后铁路电气化与人事抚恤制度等累积的庞大债务,加上台湾交通运输方式改变等因素影响,台湾铁路管理局于1990年代之后的营运状况,已长期处于严重亏损,至2000年代已累积至将近千亿元新台币。为因应此情形,2000年代后,台铁除了规划民营化方向外,也进行将西部干线改造为区域铁路型态的“区域捷运化”计划,以部分主要都会地带路线渐次增设仅由通勤电联车停靠的简易车站的方式来解决营运窘境。另外,台铁于2000年代初向日本购入倾斜式列车。该车种行驶于东部铁路干线,来加强台铁于台湾东部地区的运输能量。
台铁主要干线的大部分路段皆已经电气化,尤其是人口稠密之西部干线。现今营业路线轨距皆为1067公厘(mm),不过前任代局长何暖轩于2006年9月7日提出将逐步“标准轨化”以便于购车,在现有轨道外侧加装轨条形成三条轨或四条轨以完成轨距拓宽期间的相容性,但此想法仍止于纸上作业阶段,具体实施方法并未进一步提出。。

2组织编制

台铁下设13个编制单位、5个任务单位及货运、餐旅两所直属单位。
历任局长
任显群 (1945年11月1日-) - 管委会主任委员
陈清文 (1945年12月21日-) - 管委会主任委员
郎钟騋 (1948年3月5日-)
莫衡 (1949年3月4日-)
陈舜耕 (1961年1月18日-)
徐人寿 (1963年2月11日-)
林则彬 (1966年5月2日-)
陈树曦 (1968年11月1日-)
陈德年 (1972年7月15日-)
范锐 (1976年6月16日-)
董萍 (1980年3月17日-)
卜元礼 (1983年6月16日-)
张寿岑 (1987年9月1日-)
陈世芳 (1991年7月16日-)
陈德沛 (1995年8月1日-)
黄德治 (2000年11月-)
徐达文 (2003年12月-)
何暖轩 (2006年3月-) - 代理
陈峰男 (2006年11月-)
范植谷 (2007年6月-) - 现任

3大事纪

建设与服务
1887年:“台湾铁路商务总局”成立,负责筹办铁路兴建。
1891年:台湾首段铁路,大稻埕—基隆段竣工,配置机车4辆,客车14辆,无货车。
1893年:新竹—台北路段完工,当时路线经过今日台北大桥及三重、新庄。
1895年:台湾日治时期开始,台湾铁路修筑营运暂定由民间主导,配置机车8辆,客车20辆,货车26辆。
1899年:台湾铁道株式会社、台北铁道会社等民间业者相继募款失败,台湾主要铁路干线之兴筑转由官方主导。
1899年: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成立,计划全面兴建西部纵贯铁路。
1901年:淡水线完工营运。
1903年:首度于客车装设便器装置。
1904年:筹建台湾第一部花车。
1907年:高雄—九曲堂路线通车。
1908年:纵贯线铁路全线通车(当时中部之通车路段为台中线,海岸线尚未兴建)。
1912年:基隆—台北修筑双线完工。
1915年:创办首部汽动车运转,营运区间为北门-北投。
1920年:海岸线完工营运。
1922年:收购台东拓殖株式会社之台东线(里垅(今关山)—台东段)。
1927年:收购台湾电力株式会社之集集线。
1929年:收购台阳矿业株式会社之平溪线。
1935年:台北—竹南间以及台南—高雄港间双线化完工。
1940年:高雄—鼓山间双线化完工。
1942年:凤山—高雄、台南—新市间、嘉义—民雄间双线化完工。
1945年:台湾开始进入中华民国时期,铁道部改编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交通处台湾铁路管理委员会”,后改制为台湾省政府交通处台湾铁路管理局。因战火影响,营运客车车厢从战前497辆减少至428辆(25,701位)。
1949年:收购新店线(台北铁道株式会社兴筑)。
1951年:内湾线完工营运。
1958年:东势线完工营运。
1960年:R0 与 R20 柴电机车交车,台铁车辆迈入柴油化。台南-彰化间中央控制行车(CTC)完工。
1961年:首度引进电源车,观光号全面提供冷气空调。
1966年:开行光华号特快车,北高运转时间减至五小时以内(4小时40分)。
1970年:2月3日起开行莒光号对号列车。民雄—彰化间双线化完工。引进 R100型柴电机车。
1973年:引进R150型柴电机车。
1979年7月1日:西部干线铁路电气化工程全部竣工,台铁车辆迈入电气化。北回线南段(花莲—和平)段完工。
1980年2月1日:北回线完工营运。
1982年:东部干线拓宽工程完工。
1984年:宜兰线双线化完工。
1989年:首段铁路地下化路段,纵贯线华山货运站(已废止)至万华站段竣工,当时一度临时使用电气路牌闭塞制。
1990年,台铁购入首批通勤电联车。
1991年:南回线完工营运,台湾环岛铁路网完成。
1998年:第一座捷运化车站,台中线大庆车站完工启用。
2005年1月10日,时刻表更改,平快车不再行走纵贯线北段。
2005年:七堵调车场改建完成启用,取代南港调车场成为台铁客车调度基地。
2006年6月1日,试办女性车厢。
6月28日,中国时报报道试办女性车厢效果不佳,台铁表示尚待评估是否为既定政策。。于同年12月1日,女性车厢试办期结束,台铁未公告续办。
2006年:因应高铁通车而新设置的新乌日及新左营两车站,于12月1日开始办理客运业务。
2007年:百福车站、汐科车站启用。
2007年5月8日,太鲁阁号正式投入营运。
2007年8月28日,EMU700电联车加入营运。
2007年9月1日,“人车同行”试办。
2007年9月28日,深澳线再度停驶。
2008年5月15日,台铁实施年度时刻表调整,太鲁阁号和区间快车大幅增班,普通车并同时退出宜兰线营运,改点幅度为历年最大。
21世纪
2000年台铁的自动售票机购票卡
戴着制帽、刚休班的台铁乘务员。制帽徽章及图样从原本中华民国国徽、和平鸽图案变成现下台铁标志及象征速度的翅膀线条
台湾铁路管理局车站窗口发售对号列车车票
进入21世纪,改隶交通部后的台铁进行捷运化计划,将西部干线转型为长程运输与短程通勤并重,并着手提升东部干线的运能。在捷运化方面,台铁增设多个通勤车站来缩短站距,以便民众利用就近车站:八堵和基隆之间增设的三坑车站于2005年5月9日启用,七堵和五堵车站之间增设的百福车站于2007年5月8日启用,汐止和南港之间增设的汐科车站于2007年12月30日启用,板桥和树林车站间增设的浮洲车站也于2011年9月2日完工启用。在2005年1月10日的改点中平快车车种不再出现于纵贯线北段,全面被通勤电联车和复兴号取代。
北回线改良大部分工程于2003年6月底完工,并于7月4日在花莲举行电气化通车典礼,由总统进行开幕剪彩仪式。北回线全线双轨化工程于2005年完成,列车班次密度得以大幅增加,并且有效缩短台北至花莲的行车时间。为了提高宜兰线服务品质和运转速度而引进的太鲁阁列车于2007年5月8日正式投入营运,为台湾首次引进的倾斜式列车。
2007年1月5日台湾高速铁路通车,台铁配合新建的新乌日及新左营两车站也于同时启用,以供乘客转乘高铁台中站和高铁左营站。配合衔接台南、新竹市中心至高铁台南站和高铁新竹站而新建的沙仑线及六家线也分别于2011年1月和11月通车,为台铁自1992年南回线通车后再次新建路线。

4意外

参见主条目:台铁事故列表

5营运路线

参见主条目:台湾铁路管理局路线列表

6营运车种

台铁一般营运的列车有不同的等级,依照贩售票种方式,分为“对号列车”与“非对号列车”两大类型。

台铁主要营运车种为自强号

各等级车种使用的列车车型,通常是固定的,不过有时遇到特殊的调度需求时,会使用其他车种代行。以下为各车种简要介绍,详细资料请查阅各车种条目。

对号列车

对号列车售票分为坐票及站票两种,持站票的旅客不得占用已售出之座位。当该次列车行驶距离过短则亦不对号。此外,为提升服务品质,台铁正在考虑扩大施行全对号车厢。

自强号

Tze-Chiang Limited Express (T. C. Ltd Exp)
台铁目前最高级的列车。
1991年7月6日至1992年3月31日间曾于4列次自强号3车实施商务车厢。
高雄临港线曾经改装自强号柴联车(DR2900型)开行观光列车,称为嘟嘟列车,目前已停驶。
收费票种为自强。

太鲁阁号

Taroko Express
台铁新购倾斜式电联车。
正式名称为“太鲁阁列车”(属于自强号编制),主要行驶于宜兰线及北回线。
收费票种为自强。

莒光号

Chu-Kuang Express (C.K. Exp)
台铁目前第二级的列车。
部分车厢为过去的观光号改造而来。
1985年以后新造的车厢采用重新设计,将空调机改至车顶以增设车门。
部分是将车顶冷气式的莒光或复兴重新改装的自动门版本。
收费票种为莒光。

莒光号商务车

B.C.K.
较高级的莒光号车厢。
车厢为莒光或复兴重新改装,用于各观光列车,全车对号。
收费票种为自强。

复兴号

Fu-Hsing Semi Express (F.H. Semi Exp)
台铁目前第三级的列车。
1980年7月16日起于4列莒光号附挂冷气对号客车(车票为莒光特快附挂对号)。
1981年3月3日起正式行驶莒光复兴混合编组(莒兴号)。
1981年7月1日起行驶2列,16日再加驶2列复兴号。
初期涂装与莒光号同橘色图装,只是白线部分有2条做区分。
1984年第一批变色复兴号SPK2200型问世,也首次将空调机搬上车顶。
屋顶冷气型复兴号均改装成FPK10500·FPK11500·DC10500·PC10500·BCK10600等形式。
收费票种为复兴。

非对号列车

不划座位,搭乘时需自行找位子或站立。

区间快车

Local Express
简称为区间快
最初为莒光或复兴号车厢编成,现在大部份班次以EMU700行驶
于2006年11月开始营运。
收费票种为区间(同复兴号)。

区间车

Local Train
不对号各站皆停之冷气区域列车。
于2006年11月起由原通勤电联车、冷气柴客及非对号复兴号改制而来。
无电化区间或支线使用柴油列车,一般路线使用电联车。
收费票种全为区间。
预计大量采购新的通勤列车,未来将扩大运用至各通勤路线。

普快车

·Ordinary Express Train
·台铁的各站皆停车种。
·2006年11月起,普通车、平快车、冷气平快车、柴油客车统一改编为普快车。
·普通车及过去的平快车原已退出纵贯线营运,2006年3月15日亦退出屏东线营运。现仅于宜兰、北回线、花东线、南回线尚有无空调普快车行驶。纵贯线于彰化-高雄间有冷气平快车行驶。
·2008年5月15日以后,普快车全面退出西部干线(纵贯线、台中线、屏东线)及东部干线的宜兰线,其中冷气平快车型将暂停使用。
普快车电化区间使用电力机车后挂SP/SPK车厢(二等非空调;K表示附车长阀。为以前的对号快、平快使用车厢,无自动门),或TP/TPK车厢(三等通勤用车厢,K表示附车长阀。有自动门)或两种车厢连挂,无电化区间使用柴电机车。另有以柴油客车行驶的普快车。
·前身之一平快车原为1988年9月1日停驶的对号快车,是为台铁第一个无空调对号列车。
·前身之一无空调的柴油客车,可分为数类。
·日治时期的汽油车。当时这类客车作为比普通车稍高一级的中短程通勤车,光复以后改装柴油引擎,改为DR2100~2400型,初期仍在纵贯线以及宜兰线作为通勤用客车,之后转入支线。在引进DRC1000型冷气通勤柴油客车后已经报废。
·DR2500-2600型柴油客车(飞快车),在光华号开始行驶以后逐步退下来,最后进入东势线作为普通车。已经报废。
·DR2700型柴油客车,先前用以行驶光华号。在铁路电气化后历经柴对快、柴油快车(简称柴快)等车种名变迁,由中长途对号快车成为通勤车,并曾行驶于屏东线、内湾线、林口线、南回线。现已全数移至东部行驶,作为花东线普快车使用。
·DR2510型柴油客车。
·在日治时期台东线也有汽油车行驶,后来也改装柴油引擎,并牵引木造客车行驶。另后来引入LDR2300-2400型柴油客车,作为光华号行驶,在东拓完成后,改成1067mm轨距,型式改为DR2000型,作为普通车行驶。
·收费票种为普快。

营运车辆

参见主条目:台湾铁路管理局营运车辆列表